2024年11月1日 星期五
详细内容
年轻律师谁带他们走出
来源:楚天律师发布时间:2007年09月20日作者:

上周末,将近8000名安徽考生走出司法考试考场,他们的前途并不乐观。去年此时,本报曾经关注过招考司法人员门槛过高的问题,进入法院检察院的人必须通过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,双重门槛使得他们更易选择律师行业。然而,有人却认为,做律师意味着一个更加艰辛,甚至是残酷的开头……

  年轻律师的“难立之年”


  ◆人物◆

  今年是陶涛律师执业的第二年,按照业内说法,他还没有度过危险期。虽然已经可以陆续接到案子,但也只是刚够维持生活。他租的房子里没有空调、热水器,上下班和外出调查取证都乘公交车,为了一个小案子去派出所取证,连续去了五次才得到会见。站在电梯口,人家和他寒暄:“今年多大?”“而立之年。”陶涛答。“而立之年,你立了吗?”这句玩笑让31岁的陶涛深思良久。 


  律师业内流传一个定律:80%的收入在20%的律师手中。“我们的成就感跟主任律师一比,就被打击没了。”陶涛说,“标的超过1万的经济案件,年轻律师都不会受青睐,给企事业单位做法律顾问更难,人家不放心把身家性命交给你。”很多大专院校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以及他们的家长愁眉不展:市场都被老律师占领了,年轻律师根本不具备竞争力,哪那么容易立足?“和医生一样,律师是个‘吃老’的行业。”陶涛接受既定规则。

  “三年困境”吓退毕业生

  ◆现状◆

  有迹象表明,往日带着“高收入、很风光”光环的律师行业,正在大学生心中降温。安徽大学法学院每年有120到150人的毕业生队伍,有将近一半的人于毕业当年参加司法考试。但是,“这两年直接出来做律师的学生很少。”法学院团委的秦老师如是说,“这个行业竞争太大,学生们的择业考虑也更现实。”

  “业内常说:做律师,难在前三年,实际上,三到五年内能步入正轨就算幸运的了。”这个“三年之期”让太多新手感慨。执业进入第三年,渐入佳境的宋晓梦律师称自己是幸运儿。对于记者的问题,他连用了两个同样的回答。“没案子可做的人多吗?”“多,很多。”“中途离开的人多吗?”“多,很多。”甚至有律师一年都接不到一个案子,熬不到头的人退而求其它,选择的路径也很有规律:考研、考公务员、做法务,或者放弃专业。

  案源匮乏皆因阅历浅

  ◆探因◆

  “案源”,对年轻律师来说是个灼人的字眼,大部分人把导致困境的原因归咎于案源匮乏上。年轻律师可以通过接待咨询来访接手案子,或者通过亲朋好友介绍,但这种渠道并不稳定,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。许多年轻律师在记者面前发出相似的抱怨:“我家在外地,本地没有什么人脉”、“我家境普通,没人从事司法工作”等等。他们感叹:开拓案源太难!“案源这个蛋糕多少人来分?除了执业律师,法律服务工作者还有土律师都可以代理案件。”陶涛认为这种现状很不公平。

  激烈竞争中,律师业内并不回避所谓“营销”,“客户”一词取代了“当事人”而广为适用。宋晓梦律师坦言:和做生意一样,律师要懂得把自己营销出去。他以“穷则思变”来形容年轻律师的营销策略:登广告、以成功的案例在媒体上露脸、义务法律咨询、全程自负公益案件来体现社会责任感。

  安徽省律师协会会长蒋敏,同时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,他向记者抛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意见:“新人不具备竞争力是人们的误解,案源问题只是表象。”蒋会长解释:“全世界的年轻律师都面临初期的困难,但在中国,这个压力尤其突出,是因为很多事务所缺乏对新人的培养机制。”他认为,年轻律师最重要的是学到实践经验,并定好专业方向,盲目扩大案源并不可取,案源增加需要时间和阅历的积累。

  事务所应规范“传帮带”

  ◆建议◆

  蒋敏直言,律师行业特别需要延续中国“师傅带徒弟”的传统,“做好传帮带,律师事务所负有主要责任。”在他领导的事务所中,采取了这样一种运作模式:一个合伙人带一两个助理,实习期满的律师可以选择做律师助理,拿固定工资,在获得生活保障的同时学到足够的实战经验。他的徒弟,29岁的女律师卢贤榕经过这段平稳过渡,已经在专业领域内颇有名气。

  但目前这项工作还没有形成机制和规范。安徽省司法厅律师管理处提供了政府努力的方向:组织引导律师事务所为新人提供更好的环境,拿出一定的物力财力去扶持新生律师,把指导老师的角色规范化,把整个事务所的建设规范化。“年轻律师是行业的未来,无论如何,律师队伍不能出现断层。”据悉,中华律师协会也感到了这个问题的迫切,于近日成立了青年律师工作委员会,考虑如何为青年律师搭建更好的平台。像陶涛一样,很多年轻律师具备奋斗和等待的信念,他们期待在一段曲折之后,面前会有一条坦途。